好的,我将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内容意思不变,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写,让文字更生动且层次分明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神龙元年(705年),唐朝洛阳皇宫紫微城中的迎仙宫内,气氛凝重而肃穆。
曾经威震天下、风华绝代的女皇武则天,如今已是晚年病重,昔日的光辉渐渐消退。她躺在华丽的龙榻上,面色苍白,神情憔悴,完全失去了昔日那种令人敬畏的威严。若非身处这座金碧辉煌、雕梁画栋的皇宫,听着四周官员恭敬地称呼“陛下”,谁又能相信眼前这位奄奄一息、神色暗淡的老妇人,正是那个掌控天下长达四十五年的大周女皇武则天?
展开剩余86%705年2月20日的这一天,一位满头白发、年逾八旬的老者缓步走到武则天的病榻前。看到这位老人,原本虚弱至极的武则天仿佛受到某种激励,竟然忽然从床上坐起,脸色一瞬间变得阴沉,用尽毕生最后一丝力气,怒声喊道:“狄仁杰骗了我!”
这一天,紫微城的迎仙宫究竟发生了什么?这位八十岁的老人究竟是谁?武则天为何见到他后会如此激动怒吼:“狄仁杰骗了我”?狄仁杰又到底骗了她什么?
705年2月20日,对李唐皇室以及忠诚于李唐的旧臣们来说,是一个极其重要、激动人心的日子。如果放到现代社会,足以媲美国家的“国庆节”,成为后世永远铭记的时刻。这一天,李唐王朝得以复兴,曾被武则天夺去的天下,在忠于李唐的旧臣们的帮助下,重新归于李唐的统治之下。史书将这场政变称为“神龙政变”。
这次“神龙政变”的主导者,正是当时已届八十高龄的武周宰相张柬之。
晚年武则天沉溺于享乐,对朝政不闻不问,反而过度宠信她的两个亲信兄弟——张昌宗和张易之。二人借助皇帝的宠爱,专权跋扈,肆意干预朝政,排斥异己,令朝廷君臣关系极度紧张,民心动荡不安。朝中怨声载道,纷纷怨恨这对兄弟的横行霸道。
稍有不顺从他们的朝臣,轻则被贬职罢官,重则死于非命。御史大夫魏元忠曾弹劾二张兄弟贪赃枉法,但张易之反咬一口,诬告魏元忠密谋挟持太子以谋不轨。武则天虽未完全相信这番诬陷,但因对张易之宠信有加,依然贬黜魏元忠,使其出仕地方,任高要县尉。
二张兄弟权势达到顶峰时,满朝文武无人敢违抗,连武则天的子侄及孙辈也只能避其锋芒。即使是身为太子的李显,也屡受二张威胁,被逼赐死亲子。二张在朝中作威作福,横行霸道,皇室贵戚心中积怨甚深。
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、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女婿魏王武延基私下密谋反对二张专权,谁料此事被二张探知,张易之诬告他们图谋兵变,意图谋朝篡位。武则天深信不疑,责备李显不严管家族,甚至下令惩罚李重润和怀孕的李仙蕙。无奈之下,李显含泪下令赐死自己的子女和未出生的外孙。李重润和李仙蕙被赐死后,二张仍不罢休,随后又将武延基陷入囹圄,迫死于狱中。
二张兄弟的专权跋扈令朝野怨声载道,人人咬牙切齿,愤恨不已。
随着武则天因病长期居于迎仙宫不出,二张兄弟得以完全控制宫廷内外,限制朝臣面见皇帝,朝政全由他们操控,甚至能够冒用皇帝名义下令,肆意惩罚反对者。实质上,朝廷事务皆由二张把持,权力无人可挡。
面对这种乱象,张柬之、宋璟、崔玄暐等忠于李唐的重臣纷纷竭力想依法肃清二张祸乱朝纲的罪行。御史中丞宋璟多次请求查办张昌宗和张易之,武则天表面答应,却暗中将案件交由司刑卿崔神庆审理。崔神庆性格软弱,畏惧二张,草草了事,上奏建议宽恕。武则天乐于采纳,拒绝了宋璟等人的严惩请求。
张柬之、宋璟等人对此愤怒异常,宋璟再次上奏称二张应依法斩首,武则天依旧不予采纳。左拾遗李邕也为社稷着想请求处置,仍被拒绝。
武则天的纵容让二张更加肆无忌惮,变本加厉地打压反对者,甚至连曾抗议的张柬之和宋璟都遭到重罚。
情势危急,张柬之等人深知如果不及时反击,必将死无葬身之地。更重要的是,武则天已病入膏肓,随时可能驾崩,二张兄弟若趁机发动政变,江山可能易主,李唐复国无望。
当时,二张兄弟虽是武则天的宠臣,却依仗皇帝宠爱身边聚集了大量爪牙。宰相韦承庆、李峤、苏味道、杨再思、房融、李迥秀等高官皆倾向依附二张;凤阁舍人崔融、刘允济、刘宪,司礼卿崔神庆,给事中阎朝隐、沈佺期,麟台少监王绍宗和尚方监丞宋之问,以及右羽林大将军武攸宜,都是他们的心腹。
这股势力虽未必能彻底改朝换代,但已然威胁极大。二张正准备借武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易之、昌宗见太后疾笃,恐祸及己,引用党援,阴之为备。”“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,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,劝其于定州造佛寺,则天下归心。”
《旧唐书》亦载:“长安四年,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。”由此可见,二张兄弟确有图谋政变的打算。
鉴于此,太子李显、相王李旦、太平公主以及李唐宗室武三思等人联合中书侍郎张柬之,凤阁侍郎崔玄暐,司刑少卿桓彦范,相王府司马袁恕己,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忠于李唐的朝臣,共同策划并发动了“神龙政变”。
2月20日,约五百名左右羽林军士,在李显与张柬之等人率领下,攻入玄武门,斩杀张易之与张昌宗于集仙殿走廊之下,随后进至迎仙宫内武则天居所。
见兵士杀气腾腾地冲入宫中,武则天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坐起,怒斥道:“是谁在作乱?”
若是往常,张柬之等早已跪地求情,但时过境迁,今日武则天已失往昔威势,张柬之语气平和回应:“张易之与张昌宗谋反,臣等奉太子密令将其诛杀,因恐消息走漏,故未及禀报陛下。臣等罪该万死!”
武则天心知肚明,这场“诛逆”实为逼宫之举,意在迫使她禅让皇位。
此时,她望向儿子李显,面带威严质问:“这是你指使的吗?那两个逆贼已被处死,你可回东宫了。”
然而李显与其臣子绝不会答应此言。若李显退回东宫,逼宫便毫无名分,武则天性格刚烈,李显命运难料,身边臣子更不容许此事发生。
未及李显回答,桓彦范上前陈词:“太子岂能复返东宫?昔日唐高宗李治将爱子托付陛下,陛下虽年迈,却仍在东宫为太子。天意民心,早已归向李家。群臣不忘先皇恩德,故尊奉太子诛杀叛逆,愿陛下顺应天地
发布于:天津市